作者:汤姆.温莱特(Tom
Wainwright)拥有牛津大学哲学、政治学、经济学学位,曾经担《经济学人》(Economist)驻墨西哥市的记者,负责报导墨西哥、中美洲和边境地区的新闻.他目前是《经济学人》的英国编辑,也替《时代杂志》(Times)、《卫报》(Guardian)、《文学评论》(LiteraryReview)与《华尔街日报》撰写文章.
在墨西哥的话记者喜欢追根究底,经常会被人用胶布封口然后捆成木乃伊,然后丢进汽车行李箱灭口.千万不要在华雷斯城冒险.因此,探险记者该做的就是依照顾问递给我装置时的指示,抵达之后按下按钮.等待LED灯亮起,然后把它藏在裤子里,只要灯持续闪烁,万一记者没有按照约定住进旅馆,助手就可以追踪行
踪,就算被分尸了,也可以找到右腿.
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一个胆怯的商业记者,被派过去报道全球最为奇特且野蛮的贩毒产业,本书就是讲述这段采访历程.记者在2010年抵达墨西哥.当时,该国政府正在雷厉风行,大举扫毒,因为毒枭narco-cowboy早已拿着镀金冲锋枪很行霸道,墨西哥某些地区以及陷入了无政府状态.
2010年,墨西哥被杀害的人数超过两万,超过同年西欧被杀人数的五倍.隔年的暴力局势将会加剧,电视新闻还有快
报似乎千篇一律,每周都有新案件,不是警察贪149腐败就是官员遭到暗杀,人民群众早已麻木.
甚至大批毒贩被杀害之后,军队会大举镇压,或者毒贩之间的帮派火拼又会自相残杀.这就是毒品战争,但贩毒组织依然占据上风.
央视新闻曾经有记者在巴西取得了当地毒贩头目的许可,一名记者和一名摄像师被带进毒贩聚集地.在那里拍摄了毒贩的日常生活,还有整个制毒运毒贩毒的过程.本书则以上帝视角看待贩毒经济链.
作者本人也是经常撰写讨论毒品的文章,如果置身于拉丁美洲,亲眼见识了毒品产业惊人的供货端.写的越多,越发觉这个产业很像一个组织严谨的跨国企业.他的产品经过设计、制造、运输和行销过程,最后卖给来自全球各地的2.5亿人,年总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,如果毒品产业是一个国家,那么将可以跻身全球四十大经济体的行列.
精英这个产业的人,都散发一股冷酷荫险的魅力.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会取一些骇人听闻的绰号,比如一个墨西哥毒枭的绰号就是"食孩魔".然而,每当我盗监狱拜访毒贩的时候,他们往往会对我吹嘘和抱怨,不禁让人想起公司经理.
一位萨尔瓦多嗜血帮派的头目在炎热的监狱牢房向作者炫耀,说他帮派的弟兄们掌控了一大片土地,而且喋喋不休,喜欢聊新一份的帮派停战协议.他的口气就像是某位政府高官正在宣布合并计划.作者也还遇到一位魁梧的玻利维亚农民,他种植古柯(其叶子可用于制作可卡因),并且兴致勃勃的谈论新种的毒品作物,就像一位热爱园艺的园艺家,神采飞扬,满口专业知识.
那些最冷酷无情的歹徒,经常向我讲述同样困扰企业家的日常问题,譬如:如何管理手下,规避政府法规、如何寻找靠谱的供应商还有摆平竞争对手.
他们的客户就是消费者,会提出相同要求.这些毒品买家就像其他行业的客户,会搜寻新产品的评论然后通过网上购物下单,甚至这些组织还要负起某种程度上的企业社会责任.通过经济学家的眼光去检视非法贩毒产业的时候,立即注意到了很多的事情,其一是缉毒官员会提报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,这些数字毫无意义.
在作者抵达墨西哥不久之后,在提华纳看见有人放火焚烧一大批毒品.士兵点燃的火种,然后退的老远,只看见一百三十四吨的大麻陷入熊熊烈火,刺鼻的浓烟滚滚上升.缉毒人员从市郊仓库的六个货柜中找到了这批藏匿的毒品,破获了墨西哥史上最大宗的毒品案件.
这批毒品准备要出口的时候,密封在一万五千个沙袋大小的包裹内,上面印着动物标志,微笑圆还有荷马·辛普森的卡通图案,毒贩借此表示将这批货物送到哪里.缉毒人员测试和过磅这些包裹,然后拍照存证,随即将其高高堆叠,淋油焚烧.
这批毒品的价值大约在三四亿美元,如果在美国出售,那么其价值将高达五亿美元.
在萨尔瓦多,浑身刺青的街头帮派分子曾经当街火拼,不共戴天,如今发现共谋互利偶尔比相互竞争更有利可
图.加勒比海的罪犯将恶臭的岛屿监狱当做就业中心,暗中招兵买马,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.
毒品卡特尔犹如大型企业,已经尝试离岸委外,把问题转移到更脆弱的国家.毒贩达到某种经济规模之后,会效仿多数公司,致力于多角化.此外,他们跟大街上的零售商意义,饱受网络购物的冲击.
从经济和商业角度去分析毒品卡特尔似乎极其反常,然而,如果不了解毒品交易的经济状况,并且不断引用虚幻数据,就会迫使政府采纳无效的政策,平白浪费纳税人的税钱和牺牲无辜生命.全球纳税人每年花费一千亿美元打击非法的毒品交易.
单是美国联邦政府就耗费了二百亿美元,一年逮捕一百七十万名毒贩,将其中二十五万人送进监狱.在生产和运送毒品的国家,军方不断打击贩毒产业,枉死人数之多,令人眼花撩乱.墨西哥的谋杀率令人生畏,但是在其他位于古柯碱运送路线的国家,谋杀害命更是触目惊心,每年有数千人因为打击毒品集团而惨遭杀害.公共投资的规模庞大无比,但反毒证据却过时老旧.
当作者沿着贩毒路线追查时,发现从玻利维亚到英国政府都一直在犯四大经济错误.首先,各国都过分关注如何抑制毒品供应层面,但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,解决需求层面才更合理.切断供应链与减少毒品需求量相比,前者更容易刺激毒品价格上扬,促成价值更高的犯罪市场.其次,有害的短期主义(short-termi特训)荫魂不散,各国政府短视近利,不愿早期介入,宁可事后花钱收拾烂摊子.
一旦预算吃紧,首先便删除囚犯更生(prisonerrehabilitation)、创造就业机会与成瘾治疗之类的计划,但是却不断挹注资金支持前线执法(可达成相同目标,但成本更高).第三,毒品卡特尔采用敏捷灵活、无国界的全球商业模式,但政府的管制手段却极其笨拙,仍然跳脱不出国家范围.因此,毒贩发现各国并未联手打击毒品时
便会鑽漏洞,从某个司法管辖区逃到另一个管辖区求生存.最后要谈根本的问题,就是各国政府误将禁止(prohibition)与管制(control)划上等号.
贩毒产
业有数十亿美元的利润,而政府下令禁毒,起初看似合理,却误将贩毒专利权拱手让给全球最冷血无情的组织犯罪网.愈了解毒品卡特尔如何做生意,便愈估计:倘若毒品合法化,毒贩是否不会从中获益,反而会走向灭亡?
本书后续章节会补充说明这些论点,但最要紧的是:只要体认毒品卡特尔是仿效大型跨国企业的方式运作,便更容易预测毒贩的下一步行动,同时确保投入的反毒资金与人命没有白白浪费.本书既是毒枭的商业手册,也是击溃他们的蓝图.
(远离毒品,珍爱生命)